設為首頁|加入收藏|會員中心|我要投稿 |
30位大城工匠助力佛山制造業升級轉型
來源: 作者: 2016-06-28 08:51:57 |
30位大城工匠助力佛山制造業升級轉型
時代周報記者 趙天琦 發自佛山
走進新石灣美術陶瓷廠,屋檐上頗具年代感的琉璃瓦片斑駁,散發更加濃厚的藝術氣息。穿堂而過,陶藝大師劉澤棉正坐在桌前,為眼前的作品作最后修飾。寬闊的木質桌面上凌亂地堆放著各種刻刀、筆刷,年逾古稀的劉澤棉頭發銀白,表情專注。
這里是佛山市禪城區的石灣街道,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陶瓷制品,顯示著這座“南國陶都”的風采。劉澤棉即將完工的陶藝作品,是一座魯班雕像。刻刀下的魯班,面部表情細致,手臂上的肌肉紋理清晰可見,單腳踏立巖石的造型氣勢不凡。
這是一場跨時空的當代工匠與工匠鼻祖的精神交流。
6月21日,在首屆“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會上,包括劉澤棉在內的30位各行各業的從業者,被正式命名為佛山的“大城工匠”。命名大會上,佛山市委書記魯毅將“工匠精神”上升到了佛山城市精神的高度,提出“要把工匠精神作為佛山堅挺的精神脊梁”。魯毅表示,30位大城工匠不僅彰顯了新時代優秀工匠的精神品格,更凝聚著制造業大市佛山一貫堅守實業、專注制造的城市氣質。制造業是佛山之根,匠心是佛山制造業之魂。根要堅持堅守,魂要鍛造提升。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工匠精神永遠是佛山堅挺的脊梁。
中國需要佛山模式,制造業是佛山模式的核心,工匠精神是佛山模式的靈魂。2015年上半年的年報顯示,佛山GDP增長8%。在沿海企業倒閉風潮中,佛山穩定增長,殊為不易。積數十年之功,當其他城市為當初的投機付出代價的時候,佛山制造逐步確立了家電、陶瓷等幾大支柱產業,成為佛山崛起的根基。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珠三角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制造中心,佛山市對工匠精神的看重,體現了佛山對于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堅守。在制造業式微的當下,工匠精神對于佛山市繼續發揮自己在制造業和民營經濟方面的優勢、實現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堅守:52年構思和400年古龍窯
劉澤棉的工作桌面上,還擺放著一份透明的文件夾,文件夾里是他近年來在網上搜集的關于魯班的各種資料和各式畫像,其中有一本畫風古拙的漫畫書,是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魯班學藝》,書頁已經泛黃,封面的右下角用鋼筆寫著:“劉澤棉,64年4月17日。”
劉澤棉向時代周報記者回憶說,當年,就是看完這本書后,他萌生了設計、制作一件以魯班為造型的陶藝作品的想法。“當年的資料很有限,也很難查找,在不能保證完美還原魯班形象的情況下,我不敢開工創造。一直到最近,我上網找了不少的資料后心里才有譜。沒想到,這一等竟然等了50多年,從黑發等到了白發。”
已經從事陶藝工作60余載的劉澤棉出身石灣陶藝世家,從劉澤棉的高祖父開始,劉家四代耕陶。生于戰火紛飛年代的劉澤棉,從七八歲開始便跟著父親塑公仔,學藝謀生。13歲時,劉澤棉創作了平生第一件陶瓷作品:一尊毛澤東像。
此后60余年間,劉澤棉代表作頗多,包括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喜悅》、70年代創作的《愚公移山》、80年代創作的《十八羅漢》等。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劉澤棉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因此被業界稱為天才陶藝家,但劉澤棉認為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天才。“我唯一擁有的只是后天的勤奮,在創作工作上要做到精益求精不容易,要想超越自己就更難了,所以只有做到老,學到老。一旦我決定一項創作,便會全身心地投入,鍥而不舍。”劉澤棉向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據劉澤棉介紹,一件陶藝作品耗時最久的是構思和醞釀,少則一年半載,多則數十年也有可能。為了陶藝創作,劉澤棉曾經冒著烈日爬上屋頂臨摹明清時期的瓦脊公仔,也曾經夜以繼日地在博物館內摹制不同風格的館藏珍品。為了從生活中尋找創作題材,劉澤棉從農村、工廠走到邊疆、部隊,足跡北至黑龍江,南達海南島。
如今,新石灣美術陶瓷廠內仍然保留著一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古龍窯,整個陶瓷廠遵循純手工制作的生產方式,陶藝如此代代相傳。“在陶瓷廠工作的工匠,往往每天八小時都要機械地重復相同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沉得下來。”劉澤棉說道。
創新:腳踏實地地突破
從新石灣美術陶瓷廠出發,一路向東北行進,在靠近廣佛交界的位置,有一座老舊的工廠。廠房里,大型風扇嗡嗡作響,讓南國盛夏更顯沉悶酷熱。一位身著藍色T恤的中年人正在調試一件圓柱形的鋼質器材。
這里是佛山市南海中南機械有限公司,正埋頭工作的是公司的總經理助理胡建武。與劉澤棉一樣,他也是這次佛山選出的30位“大城工匠”之一。胡建武正在調試的器械學名為“大型船舶燃油共軌單元”,主要應用在遠洋大型輪船上,我國的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就是采用了這件產品。
南海中南機械有限公司始建于1993年8月,成立之初的目標就是實現進口柴油機關零部件的國產化。上述燃油共軌單元便是由公司自主研發的,一舉打破了國外公司在這項技術上的壟斷,成為國內目前唯一一家掌握了這項技術的企業。
胡建武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在實現技術突破之前,我國船舶使用的燃油共軌單元完全依賴日本和韓國的進口。“我們從2010年開始研發,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開始批量生產。現在,國內的大型船廠基本上都在使用我們的產品,價格比國外便宜30%以上,而且在質量上完全不輸進口產品”。
1995年,從技師學院畢業的胡建武來到南海中南機械有限公司,從最小的技工開始做起,一步步地坐到了總經理助理的位置。在胡建武看來,想要做出好的產品就是要不斷地發現問題,繼而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
參與研發燃油共軌項目時,最棘手的問題是實現鋼材密封性技術的突破,一年的研發時間實際上主要就集中在攻克這一難題。“為了實現更加完美的鋼材對接,我們最關鍵的鏡面研磨必須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因為實在是太精細了,沒有辦法用機器替代。”胡建武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
胡建武認為,創新就是不斷突破每一項具體技術。作為一家關注創新的企業,2013年底,南海中南機械有限公司率先進駐3D打印這一熱門領域,從事相關器械的研發。“當時看到德國和日本都已經有了這種產品,就覺得增材制造會引領新的潮流,我們開始跟華南理工大學一起開始合作研發。高校可以提供我們需要的理論支持,但具體怎么生產,還是需要制造企業來摸索。”胡建武回憶。
在從事3D打印機器研發的過程中,用于傳送材料的粉缸成為技術難點之一。“用傳統的方式加工,要花費1萬-2萬元的加工費,效果卻不是很好,行腔不直,呈現喇叭狀。成本固然是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生產方式不能保證產品質量。”胡建武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
為了實現技術突破,胡建武憑借自己多年從事機械生產的經驗,與公司的刀具供應商一起,討論設計出了一種新的生產刀具,最終不但將生產成本降低到1000元左右,生產時間也從兩三天縮短至幾個小時,保證了產品質量,設計方案得以通過。
在南海中南機械有限公司的墻上,印著這樣一句標語:“優秀的產品一定是優秀的員工干出來的。”有20多年工齡的胡建武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說: “我是從最小的技工開始做起的,給師傅端茶倒水那些,都經歷過。我很明白如何培養出一名優秀的技工,必須讓他們專心從事某個專一領域的生產。”
談及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胡建武認為:“工匠是先從工開始的,而后才能成為匠。‘工’字再向下就是一個‘干’字,所以一定要腳踏實地地去干才;在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干’加上一橫就成了‘王’字,才代表在專一領域內有了一定的地位—如此才有可能稱得上‘工匠’二字。”
佛山制造轉型呼喚工匠精神
從事陶藝創作60余載的劉澤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不斷創新技術的胡建武,和其他28名被選為“大城工匠”的佛山業界代表一起,撐起了佛山作為制造業重鎮的靈魂。
對于為何如此強調工匠精神,佛山市委書記魯毅如是解釋道:“佛山一直尊崇工匠精神,佛山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展更加渴望和呼喚工匠精神;佛山要從匠心走向匠魂,讓工匠精神成為佛山工業文明的燈塔,成為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佛山要張開雙臂擁抱全國、全世界的能工巧匠到佛山創造創業、安居樂業,我們要給予時代工匠們以全市最高的榮譽。”
林江則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佛山在珠三角地區的定位始終是制造業中心,佛山市領導對于工匠精神的強調,在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機遇期的當下,正是提升佛山競爭力的有力措施。以佛山有名的家電行業為例,目前家電產品急需提升質量,實現產品多元化,這就需要精細化生產,是對工匠精神的一種呼喚。”
在實體經濟面臨下滑風險,制造業出現式微趨勢的當下,佛山依舊選擇堅守在制造業領域,也展現出佛山經濟發展務實的本性。魯毅在命名大會上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都牢固樹立“制造業興則佛山興,制造業強則佛山強”的發展理念,始終堅守實體經濟、始終堅守制造業。佛山的發展得益于工匠精神,佛山在制造業上取得的成績正是無數佛山工匠們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是一代代具有工匠精神的佛山企業家們的心血凝結。
與此同時,魯毅同樣坦言道:“我們自身依然是制造業大市,而不是制造業強市,與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深圳等國內先進城市相比,佛山制造的相當部分還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在質量和品牌上還有著差距。面對這些挑戰,要讓佛山經濟保持中高速,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企業要打造百年老店,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佛山更加需要大聲呼喚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
林江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經濟形勢下滑,實體經濟受到影響,但并不意味著制造業失去了優勢,而是需要轉型升級,向先進制造等高附加值的領域轉移。先進制造同樣需要工匠,提出工匠精神,正是體現了佛山在轉型升級方面的決心。”
在提倡工匠精神的當下,對于佛山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人才,匯聚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根據佛山市在2011年印發的 《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關于佛山市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佛發[2011]1號)顯示,佛山市計劃每兩年在全市范圍內選拔認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并對相應人才發放2到22萬元不等的工資外津貼。同時,高技能人才在佛山還享受落戶和戶籍人員子女入讀公辦學校的相關政策。
除此之外,佛山市還鼓勵大城工匠所在企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創建技能大師工作室, 傳授技藝,解決難題,為企業、行業培養更多的優秀工匠。成功建立國家級、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市財政將分別給予20萬元和10萬元的創辦補貼。
“民營經濟在佛山一直占比很高,相比國有企業而言,民營企業更容易培養出實操型的專業人才。如今的問題是民營企業過于分散,溝通不夠。現在政府提出工匠精神,很可能會整合一部分的資源,使得溝通加強,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對于佛山吸引人才、培養人才都會大有裨益。”林江向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推薦新聞:[指數] 國家統計局解讀:6月份中國制造業 [動態] 世界著名科學家楊廣中院士受邀擔 [動態] 機器人“大躍進”-經濟網 [動態] 中國機器人3大痛點:800多家企業 |
|
|